尤其是妳最後對先生的祝福,也就是『圓滿』,這必須要很有智慧才能說的出口啊。
我納悶著這名男子想要什麼,是我幾年前打輸了他的官司嗎?我完全不記得他。讀了兩年法學院,給法官打雜兩年半,還做了將近九年的執業律師,我卻只擠得出一句「知道了」。
我抓著水槽邊緣,抬頭看向鏡子。他把槍頂在我的背上說,「我要跟著你走出洗手間。他臉上露出大大的微笑,讓劃過臉頰的疤痕彎了起來。我在這些卡座裡想出不知有多少案子的策略,桌上常擺滿了病歷、槍傷照片,還有沾著咖啡漬的案件摘要。我舉起濕答答的雙手表示投降,感覺自己手指在抖。
從餐廳走到市中心,讓我有種進入安全地帶的錯覺。我拿起大衣穿上,在咖啡杯底下塞了五美金,接著走向門口。不僅這樣,鄂圖一世憑其實力,奠定了神聖羅馬帝國東邊往後近一千年歷史的疆界。
先是有來自亞洲的馬扎爾人(Magyars),然後便是來自東歐的斯拉夫人(Slavs)和波蘭人(Polish)。這個過程漸漸形成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特色。他必須以行動證明這個王位,除了他之外,並沒人有資格坐。鄂圖一世需要借助教廷之力壓制貴族,而且要得到教皇為其加冕以獲得統治歐洲世界的合法性。
打敗王國內造反的貴族、驅逐入侵的外族等等戰功,早已證明他實力非凡。那怎麼辦呢?說實話,時機永遠都是說來便來。
如果與其他貴族聯姻,便能得到他們某程度的信任,似乎是個比較可行的方法。鄂圖一世接受義大利國王貝倫加爾二世的投降|Photo Credit: Andreas Praefcke@Wiki Public Domain 關係千絲萬縷的皇帝與教皇 當然,這一切不是鄂圖一世免費送給教廷的禮物。而「德意志」(Deutsche)這個詞,就是在薩克森王朝這個時候出現。不過,單純依靠武力威嚇,沒有統治的合法性,王位也真的不會太穩。
西元936年,父親逝世後的一個月,他便被貴族推舉成為國王。東法蘭克王國漸漸演變成「德意志的王國」,在強大的鄂圖一世統治下,王國以德意志為核心,與西法蘭克王國變得愈來愈不像。西元962年,鄂圖一世在羅馬正式受約翰十二世加冕,成為第一個當上「羅馬人的皇帝」的德意志國王。也就是說,他必須削弱貴族的影響力。
直至西元947年,鄂圖一世才基本上統一了東法蘭克王國的各個部落,並給自己的親戚封侯晉爵取代那些昔日曾造反的貴族,統治他們舊日的封地。這件事件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?沒錯,百多年前的查里曼大帝,受加冕為「羅馬人的皇帝」之前,便是帶兵進入義大利拯救被倫巴第人威脅的教皇利奧三世(Pope Leo III)和他的教廷,只是今次的主角換成了鄂圖一世和約翰十二世。
教廷也需要借助外力,藉此在歐洲鞏固、保護和擴張基督教世界。不過聯姻後,部份貴族反而有更大的影響力。
這下可好了,教會便有實力與那些貴族相抗衡。這可以分為兩大方面:德意志的形成及教廷世俗權力化。話還沒說完,王位還沒坐暖,起兵反對鄂圖一世的貴族便此起彼落,造反者當中還有一個是鄂圖一世的弟弟。教廷世俗權力化 「德意志的形成」之後,便是「教廷世俗權力化」。鄂圖一世動用自己的王產分封給教會,並允許他們在這些領地裡擁有司法、徵稅、鑄幣、集鎮等等的特權。教廷由鄂圖一世加以扶持,是如何得以壯大呢? 鄂圖一世雄心壯志,希望能仿效昔日的查里曼大帝,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度。
換句話說,鄂圖一世雖然成為了名義上的國王,但他這時卻缺乏了穩坐王位的必要條件——實力。隨著歷史發展,「德意志」一詞不再侷限為語言概念,而是變成泛指在東法蘭克王國裡會說這語言的人和文化。
雖然如此,鄂圖一世的王位其實並不穩固,因為現在的東法蘭克王國,血緣不是合法繼承王位的途徑,貴族們打從心底裡的支持和順從才是。位處中歐的德意志王國,正完美地符合這些條件。
西元960年,教廷受到義大利國王貝倫加爾二世(Berengar II)的入侵,正值危急存亡之秋,教皇約翰十二世(Pope John XII)向鄂圖一世求援。來自這個家族的亨利一世(Heinrich I),也是因為這樣才能登上東法蘭克王國的王位。
自西元954年起,鄂圖一世便面對著東方不同民族的威脅。「德意志」這個詞是拉丁化的日耳曼語,最初從巴伐利亞開始傳來,意思是這是一種相對於拉丁語及斯拉夫語以外的一種「語言」。結果,鄂圖一世是個懂得從歷史中學習的人——找教會幫幫手。雖然如此,這些外來民族的入侵,最後都無法在鄂圖一世中取得什麼利益。
鄂圖一世與教廷達成協議,鄂圖一世承諾保護教廷及其財產,教廷答應為他加冕為「羅馬人的皇帝」。不過王國內的貴族也不是省油的燈,他們也是有一定實力的。
就是這樣,教廷除了是基督教世界的無上權威外,還成為了世俗中享有實際權力的特權階級。鄂圖一世成為國王 在國王父親亨利一世的點名下,鄂圖一世(Otto I)成為東法蘭克王國國王的正統性有了加持
教廷由鄂圖一世加以扶持,是如何得以壯大呢? 鄂圖一世雄心壯志,希望能仿效昔日的查里曼大帝,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度。這可以分為兩大方面:德意志的形成及教廷世俗權力化。
鄂圖一世接受義大利國王貝倫加爾二世的投降|Photo Credit: Andreas Praefcke@Wiki Public Domain 關係千絲萬縷的皇帝與教皇 當然,這一切不是鄂圖一世免費送給教廷的禮物。隨著歷史發展,「德意志」一詞不再侷限為語言概念,而是變成泛指在東法蘭克王國裡會說這語言的人和文化。鄂圖一世答應了派兵保護教廷,而他也不負所托,在西元961年打敗和廢黜了貝倫加爾二世,奪取了義大利,解除了教廷的危機。不過聯姻後,部份貴族反而有更大的影響力。
來自這個家族的亨利一世(Heinrich I),也是因為這樣才能登上東法蘭克王國的王位。先是有來自亞洲的馬扎爾人(Magyars),然後便是來自東歐的斯拉夫人(Slavs)和波蘭人(Polish)。
鄂圖一世需要借助教廷之力壓制貴族,而且要得到教皇為其加冕以獲得統治歐洲世界的合法性。那怎麼辦呢?說實話,時機永遠都是說來便來。
因為居住在東法蘭克王國的人,除了法蘭克人(Franks),還有倫巴底人(Lombards)、波希米亞人(Bohemians)、勃艮第人(Burgundians)和義大利人(Italians)。雖然如此,這些外來民族的入侵,最後都無法在鄂圖一世中取得什麼利益。